生物傳感器可用蝗蟲耳使機器人聽見聲音
2021-03-16 13:44:07 來源:陳述根本 點擊:2937
【嗶哥嗶特導讀】蝗蟲已故,其耳朵已經沒有生命機能,為了維持耳朵保持“活”的狀態,研究人員為此開發了“芯片上的耳朵”裝置,使其保持維持生命技能的氧氣及養分給耳朵,確保機器人夠通過該裝置“聽見”,并作出相關反應。
在數億年的進化過程中,昆蟲發展出了一些生物界中最高效、最強健的感知器官,這些器官通常比人造的同類型器官要靈敏得多。這也給技術開發以諸多啟示和靈感。
近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實現了全球首創的可以識別出簡單的聲音指令“生物傳感器”,它能通過已故蝗蟲的耳朵使機器人聽見聲音。
在這項研究中,科技人員展示了一種混合生物技術的方法,將蝗蟲鼓室耳與機器人平臺整合在一起。然后通過將耳朵放在芯片上的方法,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持久的微型感應裝置。這種裝置作為生物混合機器人的一部分運行,以耳朵記錄的神經信號來響應聲音脈沖,以此控制機器人的運動。
蝗蟲已故,其耳朵已經沒有生命機能,為了維持耳朵保持“活”的狀態,研究人員為此開發了“芯片上的耳朵”裝置,使其保持維持生命技能的氧氣及養分給耳朵,確保機器人夠通過該裝置“聽見”,并作出相關反應。
結果發現:當研究人員單次拍手時,機器人會往前移動;而當研究人員拍手兩次時,機器人就向后走。
雖然這一動作簡單,但是這一舉措卻打開了機器人和昆蟲感官融合的大門――在日后的研究中,機器人領域繁瑣和昂貴的同類型器官發明可能會被替代。因為與電子系統相比,生物系統所消耗的能量微不足道。它們是微型的,經濟的、高效的。舉例來說,筆記本電腦每小時消耗約100瓦,而人腦每天消耗約20瓦。
值得一提的是,蝗蟲聽覺機器人的原理同樣也適用于嗅覺、視覺和觸覺。比如,有的動物具有探測爆炸物或毒品的驚人能力,制造裝備生物嗅覺器官的機器人可以幫助執法人員識別罪犯。一些動物知道如何發現疾病或者可以提前感知地震。
未來,將其他生物系統整合到機器人中這一混合技術或將得到更多的開發與應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日前,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宣布,推出新款可見紅外高感光度高速硅PIN光電二極管---VEMD8081,擴充光電二極管產品組合。
目前,大多數醫學實驗室主要仰仗逆轉錄PCR(RT-PCR)技術來診斷新冠病毒感染。PCR技術可以放大病毒的遺傳物質,使其可被檢測出來。
由于場效應晶體管(FET)的高集成度和低成本優勢,其在DNA、蛋白質和病毒檢測等生物傳感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當生物分子與化學修飾的柵極電介質表面結合時,其閾值電壓會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可測量的信號。
同時,為了進一步滿足年輕人對個性的追求,小米手環5還支持編輯表盤功能,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編輯主屏上顯示的內容或數據,隨機匹配后,即可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表盤。
得益于高集成度和低成本潛力,FET(場效應晶體管)引起了生物傳感(例如DNA、蛋白質、病毒檢測及pH傳感等)應用領域的廣泛興趣。
對于獲得本輪融資的相關情況,記者專訪了萬眾一芯創始人胡文闖博士,從多個角度解析了萬眾一芯不斷受到資本青睞的原因。
第一時間獲取電子制造行業新鮮資訊和深度商業分析,請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嗶哥嗶特商務網”或者“big-bit”,或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即可獲得嗶哥嗶特每日精華內容推送和最優搜索體驗,并參與活動!
發表評論